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抓好重点工作,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成效。最近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再次将安徽、江苏、浙江、上海这三省一市的发展放在国家战略的高度,作为全国发展最强劲活跃增长区域,长三角要力争成为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改革开放新高地,而其中一体化是核心关键。
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在经济学层面,首先是解决外部性问题。外部性又称为溢出效应,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使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受损或受益的情况,经济外部性是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社会成员(包括组织和个人)从事经济活动时其成本与后果不完全由该行为人承担,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负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成负外部性的人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公共产品的提供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例如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路桥的跨区域建设,明显带有正外部性的因素。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交通先行,一体化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的建设成为首要成果。三省一市在建设机制方面更加协同一致,城际轨道交通一体化运营管理方面取得突破,形成交通一体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长三角样板。以南京为例,一体化的交通网络,自然包括对安徽境内的马鞍山、滁州、合肥、芜湖等地城际交通的快速建设。
与此相对应,环境污染的跨区域治理则是应对负外部性的必然举措。在构建长三角生态环境一体化、整合长三角生态环境资源、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治理时,都需要从整体思考,从自然资源的布局而不是行政区划的边界划分责任和权力。通过整体环境治理目标体系,实现规划标准一体化、供给分配一体化、污染治理一体化、常态监管一体化和风险防控一体化,这样才可以避免一湖三不管的困局。
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第二个经济学解释是:囚徒困境,通常可以理解为从局部思考的最优决策,但是在全局层面却是次优选择。这一点,通常可以解释以往各地在产业布局中的重复建设,以及招商引资中的恶性竞争。这次会议特别强调:以一体化的思路和举措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协同,让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有利于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实现更合理分工,凝聚更强大的合力,促进高质量发展。差异化的协同发展促进长三角产业分工合作不断深化,长三角中上海建设“五个中心”“四大品牌”,重点强化服务功能,提升服务经济主导优势;江苏制造业与服务业并重发展,在产业技术创新上走在全国前沿;浙江以信息经济为核心产业引领转型升级;安徽集中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的同时,承接苏浙沪的制造业转移集聚。
经济学家巴拉萨将区域经济一体化分为四个发展阶段:贸易一体化,取消商品流动的限制,实现市场一体化;要素流动一体化,实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政策一体化;最终实现完全一体化。
来源:《新华日报》